2021-09-24 44
阿日并,男,蒙古族,1952年11月生,群眾,高中學歷,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棋盤井鎮第五居委會居民,曾獲評2020年10月“內蒙古好人榜”敬業奉獻好人。
步行送水、騎摩托車馱水上山、鋪設簡易水管、碎冰……為了解決巖羊的喝水難題,阿日并把義務為巖羊送水當成了自己的工作。山路間的艱難險阻他從不當一回事,雖然次次都是筋疲力盡,但他卻一直堅持著??粗鴰r羊悠閑地喝著自己送來的水,他覺得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,養育這些“孩子”的每一天都成了他人生經歷中彌足珍貴的記憶。
結緣 開啟為巖羊送水的“工作”
2010年,因為愛好攝影,家住鄂托克旗棋盤井鎮的阿日并到黑龍貴山腳下進行攝影創作,無意間碰見了巖羊。這一發現讓他和巖羊結緣。他開始有意識地追蹤拍攝巖羊。阿日并發現,因為山里干旱少水,導致巖羊奶水少。于是他開始了為巖羊送水的“工作”,成了照顧它們的“巖羊爸爸”。
阿日并走在為巖羊送水的路上
要送水就要尋找一處適宜巖羊飲水的地方,經過一番搜尋,阿日并在一條山溝里發現了一處并不太大也不很深的小巖石坑,正適合存水。送水之路異常艱難,剛開始他用扁擔挑著二十斤的水桶從山腳下沿著山路步行爬到山頂,山路上都是大大小小的石塊,高低不平,對于年近60歲的阿日并來說,步行起來非常困難,每走一百多步,他就會氣喘吁吁地坐在地上休息五分鐘然后挑著水桶繼續往上爬,就這樣從山腳爬到山頂就要耗費他半個多小時。過了“爬山關”,緊接著就是“倒水關”。剛開始,他用繩子吊著裝滿水的桶,通過山頂巖壁間的一個縫隙,將水桶放到一百多米深的山溝里。由于繩子太長,水桶容易搖搖晃晃,碰上巖石灑出很多水,遇上大風天氣水桶晃得更厲害,灑的水更多。送了幾次以后,他放棄了這個做法,改用雙手提水桶步行到山溝。從山頂到山溝的路可以說是陡崖峭壁、深溝險壑,每次他都是用繩子綁在腰間,另一頭固定在村樁上,然后小心翼翼地一步步往下走,好幾次因為腳下的巖石太滑而摔倒,到了山溝后再將水桶里的水倒入水坑中。干完這些他每次都已是滿頭大汗、筋疲力盡。
阿日并為巖羊鋪設水管
堅持 11年如一日守護巖羊成長
步行給巖羊送水的日子一直持續到2012年夏天,后來因為阿日并年齡越來越大,體力漸漸跟不上,步行送水已經難于完成。為了保證送水的“工作”能夠一直持續下去,他還專門買了一輛山地摩托車馱水上山。這期間,他總共騎壞了兩輛摩托車,換過四個油箱。有了摩托車,他的“工作”省事了不少。2012年夏末秋初,阿日并對送水這件事兒又想出了新招兒。他弄了幾百米長的管子,找了幾個朋友一起上山,把管子從山頂一直拉到山溝的水坑里,這樣一來,每天只需要把水拉到山頂,從山頂用管子將水直接輸送到山溝的水坑里,這不但免去了來回搬運的辛苦,而且避免了往外灑水的風險。
阿日并觀察巖羊生活狀態
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,道路封閉,車輛限行,天氣寒冷,阿日并的送水任務無法再像以往一樣進行,山里的“孩子們”嗷嗷待哺的眼神總是無時無刻地出現在他的腦海里。阿日并著急了,他必須克服一切困難,為他的“孩子們”送去救命水。阿日并日思夜想,終于想到了解決辦法。他將水凍成冰塊,用斧子將冰塊敲成巖羊可以直接食用的小冰碴,然后把一袋袋冰塊送到山里,送到“孩子們”身邊。
阿日并的送水裝備
這些年,在阿日并的精心照顧下,巖羊群發生了不小的變化。剛開始送水時,阿日并上山十次只有三四次能看到巖羊,現在基本每次上山都能碰到,巖羊從過去的幾十只已經增加到了幾百只。因為常年的陪伴,巖羊對阿日并再熟悉不過了,有時候靠近到幾米的距離都不會跑掉。而且,巖羊在阿日并的照顧和保護下,沒有人獵殺,也不用到處躲藏,巖羊日子過得悠閑,體重逐漸增加。
11年如一日的守護是一段人對自然的自覺醒悟,充滿著生命靈性的氣息,透著自然家園的生命之力。從拍攝巖羊到守護巖羊,阿日并用他不畏艱辛的付出和奉獻,將黑龍貴山逐漸變為巖羊自由自在的樂土,闡釋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追求。
本篇文章來源于微信公眾號: 鄂爾多斯發布
原文鏈接:http://www.architecte-gap.com/202.html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http://www.architecte-gap.com/ 為 “北京大禹水業” 唯一官方服務平臺,請勿相信其他任何渠道。
產品介紹 2020-09-01
產品介紹 2020-07-27
健康飲水 2020-07-30
行業新聞 2021-08-13
產品介紹 2020-08-09
公司新聞 2020-07-10
行業新聞 2021-09-17
健康飲水 2020-07-10
行業新聞 2021-08-05
公司新聞 2020-08-24
小游客 2022年01月21日
小游客 2021年10月19日
小游客 2021年10月19日
小游客 2021年10月04日
小游客 2021年09月07日
掃碼二維碼
獲取最新動態